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_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_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_a网站在线观看

返回民進首頁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頁 |雜志簡介 |雜志征訂 |投稿須知 |編讀往來 |廣告業務 |歷年目錄

建立教育新思維,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數(shu)字(zi)(zi)化變革,絕不是在(zai)現有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體(ti)系中(zhong)應(ying)用數(shu)字(zi)(zi)技術(shu)(shu)那么簡(jian)單(dan)。我(wo)國數(shu)字(zi)(zi)經濟已(yi)經快速發(fa)(fa)展,呈現出蓬勃(bo)活(huo)力和(he)(he)(he)無限可能。2022年(nian),數(shu)字(zi)(zi)經濟對(dui)我(wo)國經濟的(de)(de)(de)(de)增長(chang)貢獻率已(yi)達到73.6%,以人工(gong)智能為代表的(de)(de)(de)(de)數(shu)字(zi)(zi)技術(shu)(shu),對(dui)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的(de)(de)(de)(de)影響是廣泛而深(shen)刻的(de)(de)(de)(de),它突破了(le)時間(jian)(jian)和(he)(he)(he)空(kong)間(jian)(jian)限制,改變了(le)知識、技能的(de)(de)(de)(de)存儲和(he)(he)(he)呈現方(fang)式(shi),重(zhong)塑(su)(su)(su)了(le)教(jiao)(jiao)(jiao)(jiao)與學(xue)的(de)(de)(de)(de)過(guo)程,重(zhong)塑(su)(su)(su)了(le)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教(jiao)(jiao)(jiao)(jiao)學(xue)活(huo)動(dong)的(de)(de)(de)(de)組織方(fang)式(shi),重(zhong)塑(su)(su)(su)了(le)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生態,甚至會徹底改變教(jiao)(jiao)(jiao)(jiao)學(xue)管理、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治理的(de)(de)(de)(de)方(fang)式(shi),給全球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帶來了(le)無限的(de)(de)(de)(de)創(chuang)新(xin)和(he)(he)(he)想象的(de)(de)(de)(de)空(kong)間(jian)(jian)。正(zheng)如數(shu)字(zi)(zi)技術(shu)(shu)在(zai)產(chan)業領域(yu)的(de)(de)(de)(de)應(ying)用重(zhong)塑(su)(su)(su)了(le)產(chan)業格(ge)局(ju)一(yi)(yi)(yi)樣,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數(shu)字(zi)(zi)化也(ye)必(bi)將重(zhong)塑(su)(su)(su)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的(de)(de)(de)(de)格(ge)局(ju):一(yi)(yi)(yi)個(ge)地區、一(yi)(yi)(yi)個(ge)國家,乃至全球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格(ge)局(ju)。從這個(ge)意義(yi)上說(shuo),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數(shu)字(zi)(zi)化是推(tui)進(jin)中(zhong)國式(shi)現代化、建設(she)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強(qiang)國的(de)(de)(de)(de)重(zhong)大機遇(yu)和(he)(he)(he)戰略路徑。也(ye)正(zheng)是基于這樣的(de)(de)(de)(de)思考,中(zhong)共(gong)二十大報告對(dui)辦好人民(min)滿意的(de)(de)(de)(de)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作出重(zhong)要(yao)(yao)部署,特別強(qiang)調要(yao)(yao)“推(tui)進(jin)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數(shu)字(zi)(zi)化”。中(zhong)共(gong)中(zhong)央總(zong)書記習(xi)近(jin)平(ping)在(zai)主持(chi)中(zhong)共(gong)中(zhong)央政治局(ju)第五次集體(ti)學(xue)習(xi)時也(ye)明確(que)指出:“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數(shu)字(zi)(zi)化是我(wo)國開(kai)辟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發(fa)(fa)展新(xin)賽道和(he)(he)(he)塑(su)(su)(su)造教(jiao)(jiao)(jiao)(jiao)育(yu)(yu)(yu)(yu)發(fa)(fa)展新(xin)優勢的(de)(de)(de)(de)重(zhong)要(yao)(yao)突破口(kou)。”
  人工智能數字技術,并非是推動教育變革的唯一力量。中外教育發展歷史證明,沒有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任何技術都無法真正改變教育。要真正理解教育數字化、積極推進教育數字化變革,還要把教育數字化放到更宏大、更深刻的時代背景上來認識。這個宏大變革背景,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共中央一再指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確實,人類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世界正處于一個新的轉折點。加劇的社會和經濟不平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區域性戰爭等。當然,還有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的廣泛應用,都給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教育是社會再生產的基石,也是社會變革的動力源,承載著人類的美好期許。要把美好的期許變為現實,教育就必須深刻把握未來,自覺擁抱未來。早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一份關于教育的全球性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首次提出了“教育正在為未來社會培養新人”這一重大命題。所以,我們要辦好今天的教育,就必須深刻洞察人類社會正在走向何方。我在2019年曾寫過一本書叫作《未來學校》,今年又寫了一本書叫《教育的減法》,這兩本書都是對未來教育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基于以上認識,對未來推進教育數字化變革,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教育強國建設,我想就三個關鍵問題談一下自己的觀點:突破三個中心,一是突破人類中心的思維,二是突破學校中心的思維,三是突破分數中心的思想。
  一、要突破人類中心的思維定式,力行生態文明教育
  我們長期以來奉行的是人類中心主義,人是社會上最重要的主宰,所有的思考,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為中心來展開。這個思維方式在今天不能說已經走到了盡頭,但至少已經顯示出一些弊端。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這份報告指出,全球各國需要重新定向,因為人類的未來取決于地球的未來,而這兩者都面臨危險。現在人類和地球都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邊界,人類的未來又取決于地球的未來,這一斷言基于一系列令人震驚的事實。其實,我們都已經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化,這份報告用了大量的事實來說明這個問題,所以提出當下迫切需要一項“面向教育的新社會契約”,這個新社會契約就是“讓我們能夠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學習以及學生、教師、知識和世界之間的關系”,重建我們與彼此、與地球、與技術之間的關系。這份報告是一個很重要的宣言,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乃至整個人類、整個世界要從人類為中心走向生態為中心。人只是整個世界、整個生態中的一個部分,如果僅僅考慮人的命運,不考慮整個生態的平衡,人最后也很難真正實現自己的美好生活。
  危機重重的地球已經向教育發出了求救信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份報告明確提出:“學校應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目標的典范,以塑造我們所期望的未來。教育必須促使人民意識到環境、社會和經濟之間內在的相互聯系。課程必須汲取各種形式的知識,幫助學生及其社群認識到人類與這個并非有人類夢想的世界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而使其能夠適應環境和扭轉氣候變化。”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鄭重向全世界承諾,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如期實現,要求我們采取低碳消費這一全民參與氣候變化應對的最直接路徑。與此同時,面向全社會的“碳中和教育”同樣是必由之路。實現零碳排放以防止氣候變化帶來最壞影響的臨界時刻,也許還會提前。大量研究表明,人類的消耗已經遠遠超過地球承載的能力,大約需要1.6個地球來支撐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降解我們的廢棄物。所以進行“碳達峰”和“碳中和”,涉及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我們必須以“碳中和教育”加速人類認知轉變,并采取行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地球,守衛我們共同的家園,擁抱人類共同的命運。
  我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太空移民,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教育應該為拯救家園做好基礎性工作。我的具體建議是:一要完善節約資源和綠色低碳的學校教育。在課程體系中充分納入節約優先、低碳綠色的生活理念。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持續加強綠色學校建設,完善綠色學校標準。二要發揮學校教育對家庭、社會的帶動作用。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組織開展“小手拉大手”生態文明主題活動,促進家庭參與社區、街道志愿服務等形式,踐行節約適度的生活理念。三要深入開展綠色低碳全民教育。增強公眾節約意識,塑造公眾對低碳生活有益于身心的正確認識。編制全民綠色低碳生活手冊,健全生態環境信息公開機制,為公眾參與低碳生活提供信息平臺。生態文明教育應該成為目前教育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二、要突破學校中心的思維定式,構建現代教育生態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有兩大教育理想:一是“有教無類”,這是關于教育公平的問題;二是“因材施教”,這是關于教育品質、教育個性化的問題。為了這兩大教育理想,人類幾千年來一直在努力、在推進,但是一直還在路上。一百多年前,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 —1952)曾說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并在《明日之學校》中提到了他所預見的未來學校的模樣。如今,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技術為實現這兩大教育家的理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近代以來建立起來并不斷精致化的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本質上是在教育資源非常匱乏的情況下產生的,它把所有的資源集中到一個稱之為“學校”的地方,實現對工業化社會所需人才的大規模培養。這種教育體系最大的問題在于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用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統一的入學時間、統一的上課時間、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進度,還有統一的考試評價等等,用這樣一系列的“統一”來培養年齡相同但個性迥異、能力水平不一的人。結果往往為了培養一部分人要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為代價,為了培養應試能力而削峰填谷,犧牲了最重要的潛能與個性。今天的學校,雖然做了很多改進,但仍然是在學校中心的思維下進行的教育變革。無論是選課走班、分層教學、綜合實踐課程、研究性學習、研學旅行等等,應該都是正確方向,很大程度上也改變了學校中心的一些缺陷。但總的來說,學校依然還是一個“孤島”,邊界、圍墻仍然堅不可摧,學校仍然在校園內實現自己封閉性的教育循環,本質上也不需要和外部世界進行更大連通。
  毫無疑問,長遠來看,建立在工業化背景的學校教育體系,不能夠適應信息化社會對個性化的需求。而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教育資源的泛在化已使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發生、無人不能學。早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就提出了學校消亡論,當然學校是不可能消亡的,但學校的邊界一定要發生變化,我在《未來學校》這本書里提出要重新考慮學校的構架,就是這個原因。現在的學生可通過圖書、媒體、網絡等途徑隨時隨地獲取知識,不是非得去學校學習。而且,學校學習和職業生涯再也不是兩個截然不同、彼此孤立的階段,前者不是簡單的為后者做準備。過去我們對學校的定位就是學校為職業生涯做準備,現在是從搖籃到墳墓學習,無間斷、交替式進行。這樣一種學習、工作,工作、學習的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常態化景觀。現在,我國已經有超過1.39億戶的家庭接入了1000Mbps及以上的高速網絡,全國有超過94%的家庭接入了100Mbps及以上的固定寬帶網絡。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99.9%的學校出口帶寬達到100M以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所以,互聯網在家庭中的普及以及中小學數字化教學條件全面提檔升級,應該說形成了網絡覆蓋完全、線下多媒體教學空間和網絡教學空間融合的泛在化學習環境,為學生的信息傳播和知識獲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為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數字化戰略創造了有利條件。
  前幾天,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版公司麥克勞希爾出版了我的《未來學校》英文版,俄羅斯也即將出版這本書的俄文版。我在這本書中一個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傳統的學校變成現代的學習中心,每個中心都有不同的核心課程,除了學校以外應該有更多的社會教育機構參與教育資源的提供。人們根據選擇的課程可以選擇若干學習中心。一些地方的實踐證明,如果我們做好家校合作,在家學習、線上學習、小組學習等的效果不一定亞于學校,甚至有些課程還好于學校。這種趨勢的變化從根本上挑戰了傳統學校在知識和教育上的壟斷地位,它必將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會讓教育景觀發生更多變化。
  今天,教育場景發生了變化,讓我們看到未來學習中心正在呼之欲出。首先,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足以支撐教育面向各級各類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其次,我們對未來學習中心的所有構想都有原型。包括學分銀行,它是適應未來學習中心的教育評價系統,所有學習者的學習成果將以學分為單位進行度量、存儲、認證、積累和轉換,有利于促進人人、時時、處處學習。所以,無論從理想還是從現實,從可能性還是從可行性來講,未來學習中心是最有可能在中國去實現的。
  當下,隨著新知識越來越多,新要求越來越多,教育也在不斷地做加法,不斷把更多內容注入到學校的生命之中,這種做法需要反思。在信息時代知識碎片化的背景下,我們需要特別強調課程的整合,我所倡導的新教育實驗提出了以生命課程為基礎、以真善美課程為主干、以特色課程為補充的新的課程體系,建議在課程上進行跨學科的整合,做減法甚至做除法,而不是加法更不是乘法。
  教育數字化變革的深入發展,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推動教育生態的現代化演變。我們一要下決心推動建立更加開放的教育體系。要創造必要的制度條件,讓局長、校長們能基于學校而又跳出學校辦教育,更好地利用社會(包括家庭的)教育資源、線上的數字化資源和線下的各種教育資源。同時要搭建國家級公共教育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國家學分銀行體系。把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建成中國最大的公共、公益性學習中心,成為中國最大的一所網絡學校。二要鼓勵民間大膽創新創造。特別要探索一套推動教育創新交流、展現、表彰的機制,讓實踐中涌現的好的教育實驗、教育課程被更多學校看見,并推動更多學校借鑒。三要給予局長、校長更多辦學自主權,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
  三、要突破分數中心的思維定式,重視未來人才素養
  教育考試制度與教育活動一直相伴而行。長期以來,教育界流傳一句話:“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兒。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數成為衡量師生水平的唯一標準。大家甚至認為,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問題在于,分數真的公平嗎?同樣考80分,能力是一樣的嗎?同樣的高考分數,知識能力水平是相同的嗎?數學家告訴我,同樣是數學考80分,兩個人的數學能力不一定一樣。所以更重要的是分數與我們的人生到底有多大關系?面向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突破分數中心的思維定式。站在教育數字化變革的門檻上,我們的未來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素養,這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
  “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未來教育發展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從國家教育方針來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對教育培養什么人的基本規范。進入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及聯合國、OECD組織都對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進行了結構性描述。我國也提出面向21世紀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和構成核心素養的若干方面,比如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方面,這些都為我們理解時代需要的人才特征提供了畫像。無論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未來需要的人才絕不僅僅靠分數而屹立于這個世界,絕不能僅僅強調掌握專業學科知識這些智力因素,還更強調非智力因素,也就是社會與情感能力。比如,有理想、有積極向上的力量,能與人合作、能創造等等,遠遠比分數重要得多。在此,我想圍繞對未來社會的“六大認識”,談談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應具備哪些“剛需技能”。
  (一)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更加需要具有創造性的個體。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表現在許多方面,如科技快速發展、全球化推進、環境問題加劇等。面對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我們應更加重視培養具有創造性的個體,讓他們在未來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二)未來社會的虛擬性更加需要真實的社會交際和社會情感能力。未來社會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5G網絡、虛擬現實等技術進行交流、學習和工作。但這種虛擬性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忽視真實的社會交際和社會情感能力。相反,我們需要更加關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學會傾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以及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技能在未來的社交生活中尤為重要。
  (三)未來社會生活的非組織化更加需要人的自主規劃和自主管理能力。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未來社會生活的非組織化趨勢將更加明顯。這意味著人們將面臨更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管理的機會。這時候個人的自主規劃和自主管理能力尤為重要,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取得成功,實現價值。
  (四)未來社會生活數字化更加需要人的數字生存能力。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數字技術能力,以適應新趨勢。正如孫正義所言,未來10年內接觸AI的人與不接觸AI的人會有人和猴子的差距。比爾·蓋茨也曾撰文闡述,人工智能中的“智能體”將在未來顛覆我們使用電腦的方式,他所提出的“智能體”概念,被認為是一種能夠理解自然語言、感知環境,并能基于用戶的需求自主采取行動的系統軟件。這些觀點也揭示了只有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的數字生存能力,我們才能在未來的數字化社會中立足、發展和取得成功。
  (五)未來社會更加需要具備幸福生活能力的人。亞里士多德說過,幸福是人類的最高目標。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在教學大綱和教材中,規定了教給學生多種知識,但卻沒有教給學生最有用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教師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要實現這個目的,關鍵是要記住: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學生不是消極的知識接收器,生硬地灌輸知識不可能取得任何有效的教育效果,只能是勞而無功,甚至扼殺學生的靈性與創造性,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成為人云亦云的“呆滯”者。只有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能夠真正幫助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積極的心態,追求個人的成長和幸福。
  (六)未來社會更加需要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隨著全球化發展和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日益增多,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變得越來越重要。有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強調,他們國家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習近平總書記卻強調,要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是兩種格局和胸懷。我們的學生應該具有怎樣的胸懷,我們如何進行國際理解教育,非常重要。雖然我們的學生在學外語,但并沒有真正懂得國際理解。這樣一種和平的精神、人類地球祖國的情懷,應該在學校里播下種子。所有善的種子,都是在學校播下的。你在學校播下什么樣的種子,未來就會收獲什么樣的人。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幾點思考,有些天馬行空,但是我堅信,所有這些觀點、判斷、建議,其實離我們并不遠,都能在我們大家所在的地區,包括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在每一所學校、每一個課堂上實現。教育數字化變革的浪潮方興未艾,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思維局限在人類自身、局限在校園自身、局限在分數之上。
  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教育改革已經成為了全球范圍內的重要議題。我們深知,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是民族的未來,是人類的希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握方向、看清趨勢,推動當地教育改革,順應數字時代的變革,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
  [本文為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在教育局長高峰論壇(2023)上的講話,本刊略有刪節]
  (2024年2期) 

  


      作者: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

Copyright ? 2014 中國民主促進會 《民主》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霄云路霄云里7號 郵編:100125
電話:010-64604967 傳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